沈阳官方称“零首付”政策仍在论证阶段,但可以肯定,无论是“零首付”还是奖励在校大学生买房,在房地产杠杆已趋高位的情况下,进一步加大杠杆刺激楼市,都不适宜。
昨日下午,沈阳市政府发布“楼市新政”,明确对毕业未超过5年的高校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沈购买商品房的,给予住房公积金政策支持,首付比例实行“零首付”政策。对高校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购买商品房的,万科云街给予每平方米200元的奖励政策。给予契税全额补贴政策。消息甫出,就引爆舆论。昨日22时许,“沈阳发布”称,“零首付”政策还处于前期调研论证阶段,暂不具备出台条件。
又是奖励在校生买房,又是“零首付”,沈阳市的相关“新政”因其大尺度,无疑极具舆情冲击力。而当地紧急声明政策还在调研阶段,也是对舆论反馈及时的回应动作,从舆情应对层面讲,这值得肯定。
但问题是,这样不靠谱的主意进入政策调研议程,本就不大应该。想到鼓励在校大学生买房,显然有些走火入魔:在校生多无经济能力,用政策手段奖励他们买房,即便能发掘购房“潜力人群”,也有违行政伦理,这既具“啃老”导向,还会形成对学生群体过度“超前消费”的政策错向激励,本质上就有不负责之嫌。从经济层面讲,这也是加大杠杆:引导部分在校生们罔顾负债能力为楼市接盘,其风险也会在无形中蓄积。
而“零首付”购房的巨大政策优惠,对急着买房的人们和面对巨大库存压力的政府、开发商来说,看上去很美。但对于第三方银行来说,风险则非常严重,因为这样的大额市场信用交易,没有任何来自购房者的承诺凭证。
要知道,当年美国的次贷危机,正是因为对于购房人的资质条件审核几乎毫无门槛,在按揭贷款人没有足够财产收入和还款能力证明、甚至在负债较重的情况下,仍予以发放房屋按揭贷款。这其中就包括首付成本红线的步步后撤。而随后房价下跌导致的弃供风潮和危机传导,目前依然历历在目。承担损失的,表面看是面临大量坏账无以为继的银行,但最后无奈的接盘侠,美联储已给出了历史的镜鉴。
|